2017年被稱作中國云計算MSP元年,AWS、Azure等全球知名公有云服務商都在積極將MSP認證計劃引入中國,本土云服務商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也同樣將MSP視為新的增值機遇。
MSP在中國市場的崛起,與云計算十多年的發展以及國家政策的推動密不可分。自工信部《推動企業上云實施指南(2018-2020年)》推出以來,國內企業上云成為一個不可阻擋的趨勢。
然而,站群服務器,企業上云并非坦途,隨著業務系統向云端遷移,其應用服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快速上升,企業在上云過程中遇到了各種復雜的問題。
例如:企業是將業務完全放在云上,還是部分業務上云?什么業務適合上云?如何保證系統在遷移過程中的穩定性?如何統一管理復雜的多云和混合IT環境?選哪家云廠商更合適?上云之后運維問題如何解決?
除此之外,企業還面臨成本核算、安全管理等一系列上云和云管理的煩惱。
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由“專業的人來干專業的事”,因此一個新的服務領域——云管理服務提供商(Cloud Management Service Provider)隨之誕生。
中國云管理服務市場崛起,尚缺乏云MSP行業標準規范
其實,MSP并不是一個新鮮的概念。90年代,MSP曾被認為是企業用戶的IT托管服務商,其代表廠商有IBM、HP等。
直到2010年后,隨著大型公有云的崛起,不少圍繞某一個公有云而生的MSP開始承擔起公有云的咨詢、遷移、運維和管理等上云服務,云MSP才真正走入人們的視線。
2017年,Gartner首次提出云MSP的概念,主要側重在針對公有云的管理服務提供商。
Gartner曾預測,2018年全球75%的公有云項目的實施都需要專業的MSP提供遷移和運維服務,企業對遷移、運維、戰略咨詢等MSP服務的需求會逐漸增加,到2020年其復合增長率將達到20%。
當看到云MSP逐漸成為企業上云的必要之選,國外主要的公有云服務提供商,包括AWS、Azure、Google Cloud、甲骨文、IBM等都相繼推出了自己的云MSP合作伙伴計劃,例如:微軟從8個方面64個指標考察MSP的托管能力,著力建設云MSP生態。
相比之下,國內公有云服務商如:阿里云、騰訊云等,目前都沒有專門針對MSP的計劃,主要是咨詢、分銷、SI(系統集成)、ISV(獨立軟件開發商)等方面的合作伙伴計劃。
與此同時,市場上還涌現出形態各異的云管理服務,都是基于廠商自身的優勢和特點推出的,服務能力水平參差不齊,服務內容也不盡相同,這就給企業選擇合適的云管理服務提供商帶來了極大的挑戰。
因此,國內亟需針對云MSP能力水平制定相關的標準規范。
基于這樣的背景,可信云在多云管理平臺評估標準的基礎上,將于今年推出國內首個《云管理服務提供商能力要求》系列標準。此標準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牽頭,貝斯平云、南洋萬邦、信諾時代、安暢網絡、華云數據、紫光云、數夢工場、富通云騰、駐云等多家知名云MSP企業共同參與編寫。
此標準面向具有咨詢、遷移、管理等能力的云管理服務提供商,側重于考察云MSP的基礎服務能力,通過分級分類對國內云MSP基礎能力要求進行評定。標準的制定以用戶需求為核心,從第三方中立角度出發,不與某一個具體云服務商綁定,力求呈現最權威公正的行業標準。
對于云MSP的基礎能力要求,此標準共分為“咨詢,遷移,管理”三個部分進行考察,并通過1-3級對云MSP的能力水平進行評定。
其中,咨詢能力包括:企業基礎能力、系統評估能力和規劃設計能力;遷移能力包括:遷移預案能力、遷移實施能力、遷移驗證能力;管理能力要求:多云接入能力、資源管理能力、運維管理能力、運營管理能力、安全管理能力。
此標準在每一個基礎能力要求之上,又細分為多個評估標準,為企業選擇優質的云MSP提供了全面可衡量的標尺。
例如:遷移能力中的預案能力,要求云MSP在遷移方案準備、方案制定和風險應對計劃上有相關的能力;遷移能力中的遷移實施能力,則要求云MSP有應用系統遷移、數據庫遷移、存儲遷移、鏡像遷移等相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