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是變廢為寶的一種有效途徑。關于生活垃圾分類,上海的舉措成為了近期互聯網上熱議的話題。但是,你聽說過一種叫做“云垃圾”的東西么?
“云垃圾”數據中心廢棄設備筑起的“金礦”
這可是個價值數千億美元的金礦......隨著數據中心的興起,采購了大量的設備用以構建起基礎設施。但是眾所周知的原因,IT設備的生命周期僅僅18個月,即便是數據中心當中采用的設備,壽命一般也就是5年左右。那么,如何處理淘汰下來的設備,就成了一個大問題。
目前,全球對于數據存儲和云端計算的需求不斷增長,大型數據中心的數量也隨之激增。相關報道顯示,云基礎設施的投資從2015年進入快速增長期以來,至今沒有減緩的跡象。今明兩年,平均年增長率仍將保持在16%左右。
在看到市場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想到本文的主題“云垃圾”。如何處理數據中心淘汰下來的設備,就成為了一個棘手的問題。我們以一個建筑面積在3000平米的中型數據中心為例,其機架數大約在3500-4000個之間,可存放的服務器設備約為3.5萬臺左右。這還僅僅只是一個中型數據中心。
先不說全球,僅以北京市為例,到2018年為止,在京的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已達5座,大型和中型數據中心分別為11座和42座,小型數據中心107座,總數達到了165座,總機架數153000個。數量如此眾多的數據中心,如果平均5-6年更迭一次設備,其產生的“云垃圾”你說得有多少?
垃圾在某些情況下和金子沒啥區別,數據中心的一些設備(如處理器、風扇等)能單獨拆出來,在電子市場上轉售。它們還含有鋁、銅和鋼鐵等金屬。如此龐大的“云垃圾”數量也催生了一個新業務,“云回收”。有相關機構的調查顯示,該市場大約能夠達到3000億美元上下的規模。
數據泄露隱患是“云垃圾”回收難點
不過目前的情況是,很多巨頭寧愿將這些垃圾壓成齏粉,也不愿意變廢為寶。探究其苦衷,大多是源于信息泄露的風險。比如亞馬遜、微軟和谷歌這些科技巨頭都對廢棄設備的處理持謹慎態度。至于國內的騰訊,其自己發布在微信上的視頻顯示,報廢的硬盤都要編號回收,云服務器租用,壓成粉末以后由第三方機構回收處理,全程視頻監控。這樣做的結果雖然最大限度的保護了隱私,但卻使得垃圾回收利用的價值也降到了最低。
甚至還有一些公司在廢棄服務器運往廢品場的途中,雇傭安保人員持槍保護。再加上業界在“再利用材料”的界定上有不同的意見,有些科技公司甚至要求將所有設備徹底粉碎和熔化,即便其中會損失掉價值可觀的貴重金屬,也在所不惜。
但事實上,這些巨頭從內心深處,還是很希望能夠通過變廢為寶,歐洲服務器,來為其節約開支的。谷歌將其數據中心比作一座座充斥著服務器、驅動器、路由器和其他組件的“小城市”,谷歌迫切希望能盡快回收和轉售一些零部件,以免將其送進垃圾場。微軟也對云基礎設施組件的回收、翻新和轉售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試圖使得整個過程更具可持續性和安全性。
據悉,國外有研究顯示,從2025年開始,每年約有200萬噸的廢棄設備被拆解并回收。但其前提是第三方回收公司必須保證每一步的過程都必須是安全的。這個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卻非常困難。我們以SSD固態硬盤為例,即便被物理銷毀,其數據仍然有可能被找到。況且,雖然雇傭第三方服務可以通過跟蹤審計提供有效的物理破壞,在設備被徹底打碎回收之前的運輸也需要大量成本。比如前面說到的,由武裝護送車輛進行運輸,這需要很多錢。如果這樣算下來,回收的價值就會被大打折扣。
微軟,谷歌等一線企業通常會采用碎紙機,甚至是自動化機器人進行硬件銷毀,但是對于大多數的數據中心來說,這種土豪做法帶來的成本顯然是不能接受的。
“云垃圾”再利用率僅2成,各國政策關注不一
2017年,聯合國大學(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國際電信聯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和國際固體廢物協會(International Solid Waste Association)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表示,2016年,全球只有20%的電子垃圾得到了正確回收。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看來,“云垃圾”處理市場帶來的豐厚利潤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數據安全問題。稍有不慎,就會違反多如牛毛,且罰資彌巨的各類數據安全法規或者條例。
對于我國來說,“云垃圾”的處理同樣面臨法律風險。比如針對電子垃圾曾出臺過《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清潔生產促進法》等法律法規。不過,其更多關注的是環境污染,而并未提及數據泄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