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后,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動能來自哪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如何發動?當前,從中央到地方,從政府到企業,從專家到媒體,紛紛對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數據中心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新基建”)寄予厚望。提速“新基建”,成為近期對沖疫情影響、長遠激發經濟新動能的廣泛社會共識。由此,“新基建”站在了新的風口上,正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戰疫情促發展中央高度重視“新基建”
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上指出,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今年以來,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央多個重要會議不斷提到“新基建”。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提出,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站群服務器,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5G、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在中央近期召開的重要會議上也屢屢被提及。“新基建”被置于如此重要的位置,足以說明它不僅是支撐疫情防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后疫情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動能。
其實,“新基建”并不是一個新名詞。2018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定位為新型基礎設施。隨后,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2019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強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無論是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還是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指的都是新型基礎設施,即“新基建”。專家認為,“新基建”是相對于以“鐵公基”為代表的傳統基礎設施而言的,主要指以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數據中心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新”體現在蘊含其中的硬核科技。“新基建”不僅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石,更將對傳統基礎設施進行數字化改造和升級,帶來幾倍于投資額的社會總需求和GDP的乘數效應,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從這次疫情防控中,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新基建”的價值。當疫情肆虐,全民在家隔離成為常態,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娛樂一下子轉移到網上時,全社會對數字技術服務的需求出現了井噴。幾億人在線辦公,全國所有學生在線上課,幾乎所有的生活用品交易都是在網上實現的。在諸多社會公共服務幾乎停擺的時候,以5G、工業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新基建”挺身而出,構建起一個新的社會“循環系統”。面對突然爆發的流量洪流,4G/5G和光纖寬帶網絡運行平穩、保障有力,充分顯示了“寬帶中國”“網絡強國”建設的成果。信息通信業為各級政府、醫療衛生系統提供了7×24小時應急通信支撐,確保疫情上報、防控指揮通信暢通;基于5G的遠程醫療實現了全國醫療專家對確診患者的遠程會診和遠程救治;大數據技術在疫情溯源和監測、疫情態勢分析和研判、疫情防控和部署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熱成像人體測溫系統滿足了高密度人群的快速部署、遠距離、精準測溫需求;智能配送、智能消毒機器人等設備在醫院的上崗,大大提高了疫情防控工作的效率與安全性。
在全社會有序復工復產復學時,“新基建”再次大顯身手,成為復工復產的強力支撐。5G﹢遠程辦公、5G﹢遠程簽約、5G﹢遠程教育等沖破物理隔離限制,催生學習工作生活新業態、新模式。基于電信大數據建立的“通信大數據行程卡”小程序,可以輕松查詢用戶的行程軌跡,作為復工的重要依據。工業互聯網平臺發揮資源匯聚、產能共享、跨區域協作的優勢,在防疫物資供需對接、物資統計、產能提升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穩增長促轉型“新基建”被賦予新使命
疫情發生以來,內需和生產驟降,中國經濟遭受了不小的沖擊。努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保持經濟平穩運行,是今年的重要任務。知名經濟學者任澤平認為,中央啟動“新基建”,短期來說有助于擴大需求、穩增長、穩就業;放眼長遠,“新基建”作為信息社會的基石、數字經濟的支撐,有助于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提升持續競爭力,改善民生福利,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