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對沖新冠肺炎疫情和經濟下行,新產業、新經濟模式無疑是最大保障,而增加中國經濟抗沖擊性的“新基建”便是我國在2020 年的一劑良藥。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提出將加快推進國家規劃的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其中明確提出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截至目前,13個省市區發布了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其中8個省份公布了計劃總投資額,共計33.83萬億元,這預示著一場疫情期間的“復蘇”硬戰即將到來。
在短期內,directadmin漢化,“新基建”可擴大內需、提增長、穩就業,長期來看,其將持續釋放新型產業的增長潛力,加速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升級。而作為占據“新基建”半邊天的領銜領域,信息通信產業無疑是“扶搖直上”,迎來了新一輪重大發展機遇。但動力也伴隨著壓力,處于行業上游的通信運營企業在疫情下或將面臨加快網絡建設、加速應用創新和業務發展的新挑戰。
“新”歡換“舊”顏
34萬億元“巨款”來襲,一時間使得“新基建”奪盡眼球,但這一概念并不是于近期橫空而出的:2018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將5G、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列為了2019年經濟建設的重點任務之一;2019年,“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被列入政府工作報告;2020年,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月21日召開的會議等大會上多次提及“新基建”。那么,“新基建”為何大力推廣?
與傳統基礎建設相比,“新”是“新基建”的最大差異點。2008年,得到4萬億元投入的傳統基建主要涉及鐵路、公路、橋梁、機場等領域。發展至今,香港免備案主機,被稱為“鐵公基”的它雖然目前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沒有存在結構性短板,但大部分領域已經過剩,滿足不了中國的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此時,具有新理念、新技術、新領域的“新基建”便成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和任務。
“新基建”概念圖
“新基建”帶有明顯的時代烙印,其是指發力于科技端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含 5G、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七大領域,涉及到通信、電力、交通、數字等多個社會民生重點行業(如圖1所示)。疫情期間,基于云計算、大數據、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打造的“新基建”就發揮了巨大作用——以數字化、智能化發揮出的“無接觸”效應,提升了疫情防控的全流程、多角色、多場景協同效率,也使得工廠和企業復工的進度加快。
在疫情防控和有序復工等關鍵時刻,“新基建”支撐了社會穩定運行與政府公共治理,彰顯了數字經濟作為經濟增長新動能的重要產業定位。業內專家陳志剛認為,“新基建”在疫情后這個特殊的時間節點再次被提及,顯然是國家希望通過5G等撬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發展“新基建”刻不容緩。
5G成為“新基建”先進生產力
眾所周知,連接的密度乘以計算的精度,正相關于數字經濟的強度,連接的數量越多,網絡價值越大,經濟作用越顯著。“廣連接”作為5G的特性之一,可讓萬物互聯,讓數字經濟實現爆炸式增長,這使5G成為“新基建”的先進生產力。中國聯通網絡技術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唐雄燕認為,5G建設將是“新基建”最重要的任務,也是我國信息通信業創新發展的戰略支點。
在2019年初冬5G正式啟動商用后,整個通信行業都將2020年視為5G商用加速起飛的關鍵一年。金融行業分析師歐陽晨認為,雖然疫情使部分地區的通信企業短期處于停工狀態,并使下游運營商5G招標延后,但對全國5G建設進程的影響仍有限。特別是“新基建”的強力推進將給整個產業注入了一支強心劑。
三大運營商及中國鐵塔皆對外界披露了2020年5G建設規劃和發展目標:中國移動已于3月6日正式啟動5G二期招標,到今年底,中國移動的5G基站保有量將達到30萬個;中國聯通與中國電信計劃在今年三季度前建設25萬個5G基站,較原計劃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并于3月10日發布了2020年5G SA新建工程無線主設備聯合集中采購項目集中資格預審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