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全球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特別是百貨、餐飲等人流密集型服務行業首當其沖。但萬幸的是,與17年前的“非典”時期相比,我國的信息化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習慣早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全社會都在通過信息化來努力降低疫情帶來的損失。習總書記也明確提出,“要鼓勵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數字技術,在疫情監測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資源調配等方面更好發揮支撐作用”。無疑,信息技術在這場“戰疫”中為人們生活和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支撐作用,而落到實實在在的業務承載,還需要從扎實的數據中心能力說起。
二、發揮的作用
我國的數據中心建設一直處于蓬勃發展的狀態。在規模方面,截至2018年年底,在用數據中心機架總規模達到220多萬架,與2017年年底相比,增長近40%。在技術方面,隨著云計算等技術的迅速發展,對數據中心的技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據中心逐漸突破了主機托管維護等傳統業務的桎梏,國內服務器,更加注重數據的存儲、算力的虛擬化、運維管理的自動化等發展方向。
新型的數據中心基本采用高性能的基礎服務架構,可以實現資源池化,按需提供彈性服務。在疫情期間,越來越多的科技企業采用虛擬化等技術大力布局建設云平臺提供新型應用和服務,使得作為底層支撐的數據中心成為人們信息化生活的中流砥柱。
(1)無接觸服務
在疫情背景下,不少商店、餐館甚至是菜市場都暫停或者縮短了營業時間,而“無接觸服務”在此期間緩解了人們的生活困境,用戶在下單時通過和送貨員約定,將商品放到指定位置,減少面對面接觸的風險。“無接觸服務”可分為“無接觸下單”和“無接觸配送”兩個環節,“無接觸下單”主要通過電商平臺、外賣平臺、用戶組建群聊、開發小程序等方式來實現,“無接觸配送”則主要通過外賣平臺、同城閃送平臺、門店無接觸自提、快遞柜等方式實現。除了購買物品,“無接觸服務”其實有著更廣泛的應用。為應對疫情,中國石化在全國范圍內推出“無接觸加油”,車主只需在專用APP上通過手機輸入自己的車牌和信息,系統會自動匹配距離最近的加油站,站內就會有加油員等待車輛到來,為車輛提供加油服務。整個過程車主都無需下車,全部在線上完成下單消費、開發票等功能,實現了全流程的線上操作。
“無接觸服務”打造了一種全新的服務場景,豐富了客戶多元化的消費習慣,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未來,隨著5G、邊緣數據中心等技術的不斷提升,“無接觸服務”可以實現更加靠近用戶,更加靈活自主可控;同時,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技術不斷成熟,也將催生“無人零售”、“無接觸批發”、“智慧商店”等新銷售的形態。“無接觸服務”大大增加了線上數據的流量,而這背后恰恰是依賴數據中心的海量計算能力實現對這些數據交互的底層支持。
(2)在線工作學習
疫情期間,近兩億人開啟了在家辦公的模式,遠程會議及協同辦公需求暴增,“云視頻”開始走紅。據公開信息,騰訊會議從1月29日到2月6日,每天平均擴容云主機接近1.5萬臺,8天之內共擴容了超過10萬臺云主機。這期間投入了超過百萬核的計算資源,而這些資源全部由騰訊自研服務器提供支持。
受疫情影響,全國中小學開始了“停課不停學”模式。2月17日,教育部 “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正式開通,在一天半的時間內實現了云平臺網頁瀏覽2300萬次數,訪問人數1500萬人次。平臺受到如此大的訪問量沖擊而保持穩定性,背后依靠的是百度、阿里巴巴、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網宿科技、華為等企業數據中心的全面技術支撐。為保障平臺穩定運行,各企業協調了7000臺云主機,提供90T帶寬,可供5000萬學生同時在線使用平臺。
釘釘作為經典的辦公產品的同時,在疫情期間也被廣大師生作為網絡課堂來使用,需求急速增大。阿里云在宣布河源數據中心正式對外提供服務的幾天內,支持釘釘連續擴容10萬臺云服務器,幫助釘釘成功抵抗了巨大的流量沖擊。河源數據中心采用萬綠湖湖水制冷,年均PUE小于1.3,可容納超過30萬臺服務器,河源數據中心大規模應用飛天操作系統、第三代神龍架構、盤古存儲等自研云計算技術,可應對海量擴容需求。
可見,面對突如其來的海量工作學習的需求,各大辦公平臺、視頻直播平臺、APP背后的云計算性能受到了嚴峻的考驗,而支撐云計算穩定運行的堅實基礎正是數據中心,有了數據中心在底層的有力支撐,使得人們的工作學習受到疫情影響的損害降到了最低,實現了在疫情條件下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3)遠程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