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底,三峽東岳廟數據中心開工,因三峽集團表示除自用外其余投向市場,引發業內關注和疑問。畢竟數據中心行業存在較多壁壘,新開展IDC業務的企業如何解打破壁壘,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
三峽大壩
三峽+中國電信 要做什么
近日,三峽集團與中國電信宣布開展合作,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域名購買,解開了上述疑問。
協議顯示,三峽集團與中國電信將就新基建大數據中心產業開展合作。三峽集團在合作中發揮電能、區位、資金等方面優勢,中國電信發揮鏈路傳輸、市場拓展、IDC建設與運維等方面優勢,聯合建設和運營大數據中心,打造新基建大數據中心產業標桿項目。
除大數據中心外,雙方還將圍繞工業互聯網、產業數字化、長江生態云、國際業務和資本層面開展合作。
筆者仔細了解發現,三峽集團發力IDC并非心血來潮,早在2017年三峽集團就開始在宜昌布局大數據產業,已經大數據產業上升到集團戰略。數據中心具備重資產、生命周期長的特點,行業門檻較高,前期建設、后期運營、資金投入、土地資源、電力資源、能耗指標等都是攔路虎。相較于其他跨界IDC的企業,三峽集團在工程建設、存量土地、清潔能源以及資金投入上均存在優勢。
三峽東岳廟數據中心
由此看來,三峽集團發力包括數據中心業務在內的大數據產業順理成章。在此之前,三峽集團已經三峽集團主動響應國家新基建戰略,全力推動新基建數據中心在宜昌落地,相繼規劃實施田秋漁數據中心項目、東岳廟數據中心項目、紫陽大數據中心等產業項目。
為何選擇中國電信
那么,三峽集團為什么選擇中國電信合作?
首先是IDC業務經驗和資源。電信運營商自上世紀就開始建設數據中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數據中心業務。即使當前第三方數據中心興起,三家電信運營商的仍然占據了一半左右的IDC市場規模。
在數據中心網絡、項目設計和建設、運營上,亞洲服務器,電信運營商均有豐富資源和經驗,對區域IDC市場熟悉,客戶資源和市場資源上也十分充足。因此,選擇電信運營商可以與三峽集團形成極好的互補,在建設新基建大數據中心時事半功倍。
三家運營商中,中國電信在三峽所處的南方地區區域優勢更為明顯,其IDC業務發展也更勝一籌。從2020年年中財報看,中國電信的IDC總數超過600個,機架數量超過38萬個,其中80%的機架部署于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和川渝陜四個經濟發達區域,60%機架集中于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流量導向突出、集約優勢顯著,全國平均機架利用率為70%,高于行業平均、具備拓展空間。
雙方的合作除IDC外還涉及云網業務、數字化轉型、大數據、國際業務等內容,中國電信在上述領域均有開展相應業務,筆者認為,其豐富產品體系應該也是促成三峽選擇合作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