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蓉高速東起上海,西至成都,是我國高速公路網東西走向的主要干線之一。滬蓉高速以長三角區域為起點,這里以占全國3.7%的土地面積,美國站群服務器,聚集了全國16%的人口,創造了全國23.5%的經濟總量。江蘇常州位于長三角中心地帶,地理位置優越,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這里正在進行一場有關綠色的革命,下面就跟隨我們的記者一起去探訪。
從滬蓉高速江蘇常州段薛家出口駛出,5、6分鐘的車程就來到鐘樓經濟開發區,這也是全國首個躋身“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的省級開發區。
近日,“鐘樓經濟開發區碳達峰綠色數據港”正式上線運行,對園區400多家企業的生產、銷售、環保等數據進行24小時監控。
鐘樓經濟開發區(北港街道)經濟發展服務局局長蔣敏:我們通過這個線上平臺,利用大數據手段,對園區企業進行實時監管,形成動態評價體系,淘汰落后產能,精準扶持綠色優質產業。
通過不斷優化能源結構,減少落后化工產能,提升科創水平,目前,鐘樓經濟開發區已初步形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裝備制造三大產業為主導的“兩新一智”生態產業結構。
鐘樓經濟開發區(北港街道)經濟發展服務局局長 蔣敏:2017到2019年,我們通過騰籠換鳳這種形式,已經淘汰了一批企業,約占土地面積1500畝。
據了解,5年里,常州已有600多家化工、電鍍、印染等企業被關閉,7981家“散亂污”企業被關停整治。一邊對傳統產業進行綠色化改造,一邊培育發展節能環保、清潔生產、清潔能源產業。2020年,常州節能環保規模以上企業產值已達193億元。
不僅是綠色生產,高品質的綠色建筑也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低碳、生態、綠色就在人們觸手可及的廣場、樓宇間。
行駛到滬蓉高速常州北出入口附近,可以看到一片常州地標建筑群。這個用6個相同形狀、不同方向旋轉的拱形單體以“搭積木”的方式構建出“江南石拱橋”的建筑形象是常州文化廣場。正式投入運營僅一年多,已經成為頗受市民喜愛的網紅打卡地。
常州市民 攝影愛好者 佟宇欽:我來拍照的時候可以感覺到這個建筑特別人性化,大太陽的時候,整個穹頂能把我擋在下面,不容易過曝;下雨的時候,這種穹頂的設計也讓我淋不到雨,我就不用帶太多防雨設備。特別為老百姓考慮,人在里面也比較舒服。
常州市民 徐建:光線比較充足、陰涼的地方又多。夏天特別適合散步,中午也不是很熱。冬天這里又不是很冷。
常州文化廣場項目設計負責人 劉滕:我們是通過這個建筑造型的懸挑面達到一個節能的效果,這個懸挑形成一個自遮陽的空間,對于室外來說可以避免太陽的直射,從室內角度來說,大大地降低了夏天空調采暖的能耗,減少很多類似窗簾等輔助遮陽系統的運營投入。我們可以保證入駐的辦公業主至少在夏天的時候可以晚開空調1到2個小時。
在常州文化廣場的地下商業街,一條長300米的景觀河,沒有使用一滴自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