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虛擬化技術出現10年之后,計算與存儲分立的傳統架構正逐步被另一種更簡約、更高效、更可靠的IT架構所替代,這種云時代的新興架構就是超融合。權威機構的調研數據顯示,2016年,超融合的銷售額同比增長了116%,到2019年,超融合的全球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美元。
當一個巨大蛋糕遇到正在尋找新興市場的聯想集團時,超融合自然成了這家中國IT傳統巨頭戰略轉型的依托。那么,超融合到底是怎樣一種IT基礎架構?聯想的超融合又有哪些特點和優勢?超融合能否承載聯想的轉型夢想?來看看聯想超融合產品副總裁高志國博士怎么講。
回顧IT基礎架構的演進過程
研究過去二三十年的歷史,IT基礎架構每隔十年就會發生一次大的變化。1996年的數據中心是基于單個項目建設的,是垂直的“煙囪式”架構,每個服務器都是孤立存在的,相互之間不能共享資源。“煙囪式”架構的主要問題是:IT基礎設施較為復雜、總體成本高、使用效率低,難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業務需求。
到2006年的時候,出現了以VMware為代表的虛擬化技術。虛擬化技術將一臺服務器虛擬成多臺邏輯計算機,每臺邏輯計算機上可以運行不同的操作系統,應用程序可以在相互獨立的空間內運行,且互不影響,從而顯著提升了服務器的使用效率。同時,虛擬機可以在不同的物理機之間漂移和切換,提高了業務的可用性。
虛擬化屏蔽了IT系統底層的復雜性,實現了資源的復用,相比“煙囪式”架構,在擴展性、自助性、可度量、成本、容錯等方面,都有了巨大提升。但是,傳統的虛擬機架構,會采用SAN(Storage Area Network 存儲區域網絡)架構,即通過專有的存儲設備提供存儲空間。集中式存儲設備結構和管理復雜,投入成本和使用成本高,在性能和容量上,無法做到橫向擴展,并且,不同廠商和型號的存儲設備相互之間很難打通,容易造成“信息孤島”現象。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的信息化建設效率和質量。
為解決傳統存儲方案存在的問題, 2016年超融合基礎架構(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簡稱“HCI”)誕生了。
超融合架構為用戶帶來什么樣的價值?
超融合實現了對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以及云計算平臺管理等的高效集成,通過提供高度簡化的一站式基礎設施,有效提升了企業IT基礎設施運維管理的效率和關鍵應用的性能。
超融合的特點和優勢歸納為三個關鍵詞:靠譜、神速、省心。
作為服務于企業級應用的IT基礎架構,最重要就是靠譜。超融合提供了面向虛擬化的企業級數據服務,相對于傳統存儲,超融合的存儲容量可以提升80%左右,吉隆坡服務器 大馬伺服器,并可在PB級的數據量上實現1/20的去重比和3-5倍的壓縮比。同時,聯想超融合可以做到95%的數據本地訪問率,保障了數據訪問的局部性。同時,通過基于存儲層實現的虛擬機秒級克隆和無限快照功能,以及虛擬化層的無縫遷移等技術,可以實現數據的多重保護和多級高可用。
超融合一體機的神速,體現在高性能、快捷的橫向擴展及一體化交付能力等方面。性能方面,以四個節點的超融合集群為例,可以擁有16萬個IOPS混合讀寫的能力,可以服務于十萬個郵箱用戶,或服務于500個虛擬桌面。超融合的橫向擴展非常簡單,它會實現自動的節點發現,當新節點插入網絡之后,它會重新平衡數據,重新分配資源,把新的節點和老的節點重新構成一個大的資源池。超融合一體機在出廠時就預裝了虛擬化和存儲,可以實現開箱即用和真正的一體化交付。
省心是超融合的另一個重要優勢,它提供了一站式的資源管理功能和統一的管理UI,從而大大簡化了系統運維。
由于超融合能夠隨需擴展,可以隨時增加節點,不再需要為將來預置容量,所以,
初始投資可以降低大約85%。從運營成本來看,由于管理對象變成了虛擬機,不再需要專業的存儲管理人員,從而使運營成本可以降低55%左右。基于更低的硬件成本、架構成本和管理成本,超融合架構可使三年總擁有成本(TCO)降低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