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上周宣布禁止中興通訊7年內購買、出售任何涉及受美國出口管制條例約束的產品、軟件或技術。華為當前也正遭受美國調查。
此舉將中興幾乎逼到了懸崖邊緣,中興的手機芯片、基帶芯片、存儲芯片、光學元件等核心零部件都來自于美國的高通、博通、相思、英特爾、新飛通等科技巨頭,短期內很難找到性能相當的替代品,甚至根本無法替代。中興通訊是中國最大的通信設備公司之一,但對美國芯片技術的依賴性強,要想實現國產化替代,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中興事件折射出國內通信行業存在嚴重的“缺芯”問題。
中國的芯片市場需求占全球50%以上,部分芯片占70%~80%,美國服務器租用,而90%依賴于進口,國產芯片只能自供8%左右。僅在2016年,中國進口芯片總金額接近1.5萬億元人民幣,比排在第二的原油進口金額高出近一倍。
中科院微電子所所長葉甜春說:“我們在芯片設計、制造等方面確實存在短板,特別是制造環節相對較弱,部分核心技術、關鍵設備沒完全掌握。”目前,中國正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技術,而人工智能的核心技術之一就是AI芯片,目前高端芯片仍然依賴進口,這意味著中國的人工智能技術也將受制于人。以中興通訊為例,其高端芯片完全依賴進口,中興所面臨的情況,是中國電子通信行業需要面對的共同挑戰。
如何突破行業瓶頸,從芯片大國轉為芯片強國?一直是令中國政府及行業人士棘手的問題。中國曾做過一些自主創新的嘗試,但并未獲得成效,比如曾轟動一時的“漢芯”后被證實為重大科研造假,另一個國產芯片“龍芯”也在技術及市場方面進展緩慢,高端芯片研制需要長期的技術及人才積累,短期內自主創新面臨巨大挑戰。
與其閉門造車,不如引進先進技術及研發團隊共同開發高端芯片。以色列作為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領先國家,而且也是全球僅有的對中國沒有重大限制的芯片強國,中國不妨師“以”長技,以色列或將成為中國芯片技術及人才的重要來源。
以色列半導體行業概況
以色列的半導體行業一直領先于世界,擁有眾多世界首創技術,如第一臺手機,第一個人電腦處理器,第一個英特爾奔騰處理器,摩托羅拉的基帶芯片、德州儀器的藍牙芯片、Sandisk的閃存技術、微型衛星的通信芯片,都是在以色列研發的。
幾乎所有全球領先的芯片企業,在以色列都建有研發中心。蘋果、博通、高通、三星、華為、德州儀器、LG、日立、Marvell、KLA-Tencor等大型企業,都在以色列開展研發活動。
1974年,英特爾在其以色列員工的說服下,在以色列設立了美國本土以外的第一個研發中心,截至目前在以色列擁有4個研發中心,直接雇傭上萬名員工,其中60%是研發人員,從事高端芯片研發。1979年,
世界第一臺基于微軟操作系統的IBM個人電腦的8088處理器在以色列研發成功,此后奔騰、賽揚、酷睿、SNB、Ivy Bridge等主要CPU都是在以色列研發的,英特爾以色列分公司每年出口額接近40億美元。英特爾累計在以色列投資超過260億美元,包括其去年對位于耶路撒冷的輔助駕駛技術公司Mobileye153億美元的并購,投資的以色列公司數量超過70家。英特爾未來每年還將在以色列投資超過10億美元。
以色列目前擁有超過150個芯片設計研發公司,芯片研發工程師超過30000人,每年創造的出口額占以色列總出口額超過22%,因此長期以來以色列的出口統計額將芯片出口單列在外統計。
在多家通信高科技上市公司擔任過CEO及董事的Catalyst基金管理合伙人Yair Shamir告訴筆者,半導體行業競爭非常殘酷,而以色列人能快速研發出新產品,這是為何許多以色列芯片設計公司容易被國際半導體巨頭收購的重要原因。許多以色列公司被收購后其產品及品牌被迅速淘汰,而只保留了研發人員。而以色列企業家將其大量退出所得又投資在了高科技行業,以色列仍有很多優質的半導體投資機會。
圖為本文作者彭湘墨(左)和Yair Shamir。 各大國際芯片巨頭紛紛逐鹿以色列
1964年,摩托羅拉在以色列設立首個半導體研發中心,標志著以色列半導體行業的起步。摩托羅拉以色列團隊研發了世界首臺移動電話,此后摩托羅拉在以色列的研發中心主要從事通信芯片及其軟件的開發,此外,摩托羅拉在以色列也有多筆風險投資,曾在一年半時間里投資了8家以色列企業。
蘋果手機最新一代的處理器正在其位于號稱以色列硅谷的荷茲利亞市的研發中心開發,該中心雇有研發人員上千人,蘋果收購了數家以色列公司,包括三維感知芯片技術公司PrimeSense,該公司是微軟X-box產品的重要技術提供方。蘋果硬件技術高級副總Johny Srouji前不久接受采訪時坦言:蘋果離不開以色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