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19日的中國芯片發展高峰論壇上,多款移動通信、物聯網產品首發亮相,5G+AI產業最新戰略布局以及承辦地中國南京蓬勃發展的集成電路產業生態,也受到廣泛關注。
工信部通信科技委常務副主任、中國電信科技委主任韋樂平在大會中指出,最近兩年來,三大運營商采用流量運營的方式,但在明后年流量運營收入將達到頂峰后,如若在5G到來時找到5G的殺手锏業務,運營商收入將迎來新一波的增長。
韋樂平指出,5G的驅動力包括:業務驅動、網絡驅動和商業模式驅動。
網絡驅動:主要是網絡架構重構。1G-4G都是封閉架構,國內服務器租用 服務器托管,5G開始是開放的架構,這也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化。5G整體的網絡架構是云化的,其中,控制云、轉發云、接入云最為重要。5G核心網架構也很重要,內部一個封閉的架構,只有到了5G開始轉向IT架構。5G承載網也發生了重要的變化,CU、DU、AAU三層重構,也是為了適應新的不同業務發展業務的需要。
商業模式:5G的商用將會伴隨著更多商業創新模式的出現,亞洲服務器租用 歐洲服務器,網絡、眾籌、共享、頻譜、開放能力,包括計費模式都會發生重要的變化。
談到5G跟4G的主要差別,韋樂平總結了三方面,第一、技術改變,因為5G網絡架構是徹底的重構,運營商完全采用最新的架構。第二、性能全面的提高,比如,速率提高20倍,時延降低20倍,用戶連接密度提高10倍。第三、市場的變化。1G、2G、3G、4G都是以人為中心,而5G轉向了萬物互聯的新中心,此外,1G到4G,用戶數不過幾十億,但是到了萬物互聯那時候的連接速度可千億量級。
“從5G開始,除了消費市場以外,要開始轉向其他垂直行業。"韋樂平表示,因5G而最受益的11個垂直應用已經初步明確,包括基建、農業、金融、零售、公共安全、公用事業、交通、傳媒和游戲健康、制造及汽車行業,將最先開始發揮5G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