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壓力憂患
怎么賣?是否做好了足夠的準備?
三是落地層面,集中化與屬地化的選擇問題。若要實現渠道價值最大化,集中化是必然選擇。但電信運營商的屬地化經營模式,形成了渠道分省割裂自治的問題,阻礙了渠道效率的提升。在總部層面集中推進渠道集中化,并接管省公司本地渠道資源的過程中,必然限制、束縛了省公司的手腳,收入考核、績效評定等責權利問題隨之而來。
在內憂外困的環境下,電信運營商在過去數年中一直在積極推進渠道轉型,包括實體渠道的改造、線上手機客戶端的優化等。但從筆者來看,整體上成效并不顯著,轉型步伐不夠大,主要是如下3個方面的問題沒有妥善解決。
未來,電信運營商一是要系統性地研究、推進渠道轉型,要從整個集團業務轉型發展的角度,合理規劃渠道轉型明確不同渠道的職責定位,并建立彼此之間的協作關系;二是要循序漸進逐步地渠道轉型,解決集中化與屬地化之間的矛盾;三是應加強渠道數字化支撐能力的建設,加強IT能力、物流能力等能力。
一是外部環境上,通信行業普及率觸頂,新增客戶獲取愈發艱難,存量經營成為核心任務。但互聯網微信、電商、微商等平臺快速成長,大量分流實體渠道客戶流量。加之通信服務本身自帶線上服務屬性,客戶服務與維系不再依賴傳統實體渠道。與此同時,歐洲服務器租用 云服務器,實體渠道店面運營及人工成本持續上升,“一降一升”導致傳統渠道難以維系,從利潤中心轉變為成本中心。自有渠道尚能維系,社會合作渠道步履維艱。
關于電信運營商渠道轉型的討論(主要是實體渠道)由來已久,起因在于內外兩大方面的壓力。
二是運營層面,渠道之間的協同割裂問題。長期以來,電信運營商線上、線下渠道相對獨立運營,各自為政,服務體系多有重復建設,甚至存在左右互博的問題。在組織慣性的影響下,目前電信運營商的渠道轉型多數也是被限定在既有的管理體系中,這就導致了不同的渠道在分頭尋找突破路徑,實體嘗試服務體驗化、線上推行“商mall”等,香港免備案主機 美國服務器,彼此之間的協同與合力尚有待激發。
一是規劃層面,渠道未來的演進定位問題。渠道轉型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一個清晰的規劃目標方向與演進路徑。在數字化浪潮席卷之下,電信運營商正在積極推進自身數字化升級,其渠道(包括線上線下、自有與合作)在升級中的角色定位是什么?應該怎么發展?似乎并不清晰,至少三家運營商并沒有在頂層涉及的十三五規劃中,予以明確指引。
二是內部需求上,當下電信運營商正在從語音、短彩、流量等簡單的傳統通信數字產品業務組合向智能硬件、智慧家庭、智慧政企等多元的數字化服務組合轉型。原有的以服務銷售為導向的傳統營業廳,在能力體系上與電信運營商內部業務創新轉型步伐存在錯位。
轉型效果待觀察
未來,電信運營商應該賣什么?
這個案例再次引發了業界對于通信行業異業競爭的討論。從渠道轉型的角度,這個案例帶給我們的深思是——
近期,一家名為Athonet的初創公司在亞馬遜Marketplace上正式銷售他們的核心網產品—BubbleCloud。客戶可以借助BubbleCloud部署邊緣節點,創建專用的LTE覆蓋的本地化網絡,更靈活、經濟地使用無線通信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