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工程師和卡內基梅隆大學研究人員構成的團隊,已經頒發了一項歷時4年的《閃存失效率陳訴》,而其數據則是來自Facebook處事器上的固態硬盤驅動器。盡量研究功效未能全面歸納綜合出可用于建模的數據,但它仍然為各人給出了實用且詳盡的信息。據悉,研究團隊直接從驅動器的硬件層來獲取數據,而不是依賴于操縱系統層面的陳訴數據,因此可以或許真實反應閃存單位的實際寫入量。
2007年的時候,Google公司曾頒發過雷同的“機器硬盤失效率研究陳訴”。不外針對固態硬盤的新研究的有趣之處在于——失效往往在早期呈現,隨后又一帆風順,直到驅動器壽終正寢。
在2007年,數據顯示,妨礙凡是產生在很是早的時期、或是在利用了數年之后。鑒于這項研究略有點過期了,所以卡內基梅隆大學又舉辦了一次雷同的研究(PDF)。幸運的是,我們擁有了來自在線備份處事提供商Backblaze的最新妨礙數據,記錄了其在已往5年中所購置的25000塊硬盤。
按照這份數據,早期失效率(infant mortality)仍然是個問題——最初3個月的操縱失敗率遠高于3年內的其它季度;直到高出3年的大限之后,才變得紛歧樣。Backblaze陳訴稱,有5.1%的硬盤會在18個月內掛掉;而僅有1.4%會在接下去的18個月內失效。在顛末3年的"大限"之后,妨礙率才"飆升"至11.8%。4年后,仍有近80%的硬盤還活得好好的。Backblaze沒有指出在那之后的數據,可是今朝的趨勢表白,,硬盤壽命的中位數為6年。
有趣的是,Backblaze的大部門硬盤都是消費級產物,而不是企業或處事器級(盡量后兩者的質保期限更長)。Backblaze也暗示,在將來的陳訴中,該公司會試著區分消費級和企業級型號妨礙率的差別。自2011年年泰國洪災以來,硬盤的"低價"一去不返,假如可以或許將溝通的品質延續到本日,那用更低的本錢換來一樣的利用結果,就不會揮霍太多無謂的投資了。
雖然,這里尚有個要害的區別,那就是團隊如何確定這種“早期發明”(early detection period)。當SSD仍處于“年青”狀態的時候,主控會當即識別出哪些閃存單位是不行靠的。
按照下方統計數據,我們發明大容量SSD同樣會在早期階段呈現這種雷同的閃存單位失效狀況。
這項研究還表白,溫度對閃存的靠得住性有著直接的影響。當SSD在溫度更低的情況下利用、可能陳設了更努力的調理機制的時候,其閃存單位失效率也會明明更少。
有趣的是,在閃存單位的生命周期中,數據的讀取量好像沒有任何干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