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雙碳戰略的大背景之下,數據中心作為數字新基建的重要組成,承載著經濟發展的重任,也是實現數字經濟碳中和的重點環節。實現數據中心碳中和,也不能簡單的理解為使用清潔能源,更應該從設計、建設,到投產運營,從全生命周期考慮,如何實現數據中心全面的低碳、節能的發展。
綠色數據中心從“基石”做起
對于一座數據中心來說,從開始設計到最終運營生產,會被分為5個層級,以區分不同建設、發展階段和服務內容。目前,數據中心行業比較常見的劃分方式如下:
L0:樓宇系統。包括機房、配套樓宇的土建等部分。
L1:數據中心物理基礎設施(DCPI)。包括:供電、制冷、機柜、管理、綜合布線、安全消防等。
L2:IT硬件平臺。包括服務器、存儲設備、網絡設備等硬件設施,其中亦涉及到與L1強耦合的綜合布線。
L3:IT軟件平臺。包括如操作系統、應用程序、安全防護等。
L4:業務。面向客戶的各種服務。
其中,L1層是數據中心除土建以外的物理基礎設施,可以說正是因為有L1層,數據中心才稱之為數據中心,否則只能稱為機房。數據中心L1從能源、環境、設施、安防等層面為數據中心運營提供基礎支撐。
因此,數據中心L1即是數據中心的穩定運營的基礎,也是決定數據中心是否綠色、高效、節能的最重要層級。例如,在主流的降低PUE的方法中,優化制冷系統是第一個要考慮的舉措。而供電系統優化、清潔能源應用等舉措也意味著未來數據中心碳中和的實現也要從L1層尋找答案。
技術上的碳中和挑戰
隨著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數字技術的發展,數據中心承擔的業務內容以及建設形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國家提出了雙碳戰略目標之后,數據中心作為數字產業的基礎設施,同時承擔著數字經濟發展和實現數字產業碳中和的雙重重任,數據中心產業的發展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是能耗的不斷增長。目前全球數據中心用電量占全球總用電量2-3%,并且有持續增加的趨勢。從中國看,根據2018年的數據顯示,當年全國數據中心耗電1600多億度,占全國用電量2%左右,相當于9855萬噸的碳排放,需要種植1.4億棵樹進行二氧化碳吸收才能達到碳中和。
其次是傳統建設模式存在周期長、更新慢的缺點。傳統的數據中心建設模式的建設周期一般接近兩年,而IT設備和數字技術演進速度日益加快,基本上達到3年換代的頻率。以至于部分保守設計的數據中心出現了建成即落后的尷尬局面。
第三是新形勢下的運維困境。隨著技術進步和業務需求的變革,數據中心形態也發生了諸多變化,云DC大愈大,邊緣DC小愈多。大數據中心IT功率密度不斷提升,結構日益復雜。邊緣數據中心分散四處,難以管理。愈加復雜卻效率低下的傳統運維方式對運維人員的數量、質量都提出了超高要求,以至目前有60%的數據中心招不到合格運維人員。
第四點這是電力供給穩定性的挑戰。隨著數據中心承載更多的高性能計算和存儲的高能耗業務,其耗電量也隨著數據中心規模的提升和單柜功耗的提升越來越大,對供電系統的壓力也同樣增加。根據Uptime發布的2020年數據中心宕機原因調查顯示,37%的宕機由供電系統故障引起。
來自“互聯網”的碳中和需求
在數據中心自身技術因素之外,云計算的興起、大型互聯網應用的出現,也在產業模式上改變著數據中心產業。各大互聯網公司依托自身業務優勢,紛紛進軍云計算產業,并且紛紛開始自建、合建符合自身業務需求的大規模、超大規模數據中心。
據市場調研機構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第二季度末,全球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數量增長至541個,另有有176個數據中心處于計劃或建設階段。國內的情況類似,特別是新基建提出以來,BAT為代表的的互聯網大廠也紛紛入局。比如阿里投資2000億的新基建計劃中明確包括數據中心建設,騰訊宣布將新增多個超大型數據中心集群,百度則表示未來十年將新增超過500萬臺智能云服務器。
相比于傳統IT業務,云計算、互聯網業務對數據中心的要求除穩定性、安全性更高外,還有功能定制化、資源彈性化、交付快速化等新需求。很多互聯網企業會深度介入數據中心的建設,從最初的選址、設計,到后期的建設、運營,都會提出基于自身業務的需求,因此數據中心的從建設形態上已經開始受到應用層產業變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