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數家互聯網公司通過自己的數據和技術能力,給有關部門提供了大量數據支撐,為傳染源(人員)的篩查、追蹤、控制和隔離作出了巨大貢獻
●相比17年前的SARS,國內服務器,互聯網尤其是大數據的作用,在本次抗擊疫情的過程中尤為明顯。例如最新疫情信息發布、各路專家解疑答惑、社交媒體上的患者求助和認證、多平臺防疫科普直播等。此外,還可以通過網絡募集物資、對接需求
●加強數據共享是非常迫切的,省市之間、地方和地方之間、企業和政府之間、國內和國際之間都需要打通數據,圍繞疫情防控共享數據建立暢通的數據通道。將這個通道建起之后,能夠提升全國的整體防控能力,不再各自為戰。
疫情猛于虎。
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在進行中。與2003年SARS暴發時不同,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暴發時,互聯網已成為主要的信息平臺,通過搜索引擎、信息流、社交網絡、社交媒體、新聞客戶端等,人們得以實時獲取疫情動態和防疫知識,也可以知曉和關切疫區人民的狀態。
有一點值得關注的是,2003年尚未出現的大數據,在這一次疫情中正在發揮作用。
1月27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陳肇雄主持召開疫情防控大數據專家會商會,傳達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會議精神,研究部署大數據支撐服務疫情防控相關工作。
陳肇雄強調,疫情防控工作是一項極其嚴肅的政治任務,拖延不得、懈怠不得、馬虎不得,通信行業要講政治、顧大局,積極作為、協同配合,充分發揮專家組作用,建立專家會商、研判機制,突出科學性、時效性、合法性,運用大數據有效支撐服務疫情聯防聯控、精準施策。
恐懼比病毒更可怕。
如果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和確診患者同乘過一輛車怎么辦?這幾天,“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確診患者同行程查詢工具”上線,用戶只要輸入日期、車次和地區等信息,就可以查到對應行程,確認自己是否曾與已披露的確診患者同行。
查詢工具開發者名叫童永鰲,他在網上看到“尋人,這些車次、航班上有確診患者”的帖子后,意識到這很必要,但圖片不方便查詢,于是想到用技術來實現快速查詢。
1月27日11時,他的八人小組開始行動。晚上10時半,初版上線。在當晚22時27分發布的朋友圈里,童永鰲寫道:感覺面對疫情有心無力也幫不上啥忙……于是花了一天時間和幾個朋友搜集了數據,搭了個小網頁,希望能有點用處。
就是這個“小網頁”,4天被訪問了3500萬次。由于要保證數據真實性,尋人車次等消息都由人工核實和錄入。“所幸人民日報已經承擔起部分提供線索和核實工作。”童永鰲說,程序會維護到整個疫情期結束,“我只是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做點小事情”。
此次新型肺炎疫情蔓延至今,技術的力量日益凸顯。
日前,百度公司向社會提供了名為“全國春運人員遷徙熱力圖”的城市數據。雖然這聽起來與病毒疫情似乎并沒有多大關系,但是有媒體還是從百度遷徙地圖的城市大數據中發現了一些有用的內容。
例如,輸入“武漢”后查詢可知,從1月10日春運大幕拉開,到1月22日春運第一階段高潮落下,其間從武漢(起始地)流向全國各地的城市客流量排名,與各地新型肺炎病例被發現的數量與時間早晚,有著一定的正相關關系。
據百度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春運期間的人口流向圖主要是基于下載了百度地圖App的用戶地理位置數據以及用戶自愿提供上傳的信息,并結合大數據分析和挖掘等技術總結描繪出的(由于下載基數較為可觀,因此我們認為這些數據具備一定的可信度)。此外,百度也對用戶關心的數據隱私問題作了補充性解釋,分析所用的數據皆為脫敏數據,所有處理環節均不涉及個體隱私。
從技術角度來看,有關部門和技術公司如果能夠利用不同維度的海量數據信息,譬如地圖數據、航空數據、移動通信數據、電商消費數據等,進行綜合建模和分析,能夠做出針對疫情的重大合理決策判斷。當然,這一切的前提是用戶同意公開,企業愿意共享相關數據。
在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電子政務專家汪玉凱看來,在當前的非常時期,充分運用大數據的功能來加強疫情防控是沒有任何問題的。“比如通過對出行信息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可以對人員流動進行精準防范。借助大數據對整個疫情進行防控,對整個社會而言是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