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買得曲陽店要關門了!實體賣場被電商平臺徹底打敗了?”雙11的余韻還未徹底消散,近期就有網友發出這樣的嘆息。
日前,媒體報道稱,位于上海市虹口區的易買得(曲陽店)大部門貨架已經清空,關門在即。由于該店是韓國新世界團體旗下大型綜合超市易買得1997年進入中國市場后的首家門店,此舉被視為傳統大賣場在互聯網時代急速衰落的又一例證。
從1995年家樂福在北京成立中國大陸第一家門店起,來自韓國的易買得、美國的沃爾瑪、德國的麥德龍、臺灣的大潤發等外資大賣場接連入華。固然他們曾是啟迪了中國零售行業的標桿性企業,但近幾年卻難以再現舊日榮光。
在零售百強企業中,外資零售企業的銷售額占比從2010年的23.2%下降到2015年的9.9%
按照尼爾森宣布的《2016年度中國賣場超市購物者趨勢陳訴》,消費者在大型商超的平均購物籃金額從172.4元下降至162.7元。線下市場購物籃金額低落的原因在于,購物者購物目標產生了變革。人們不再像從前一樣為了大量囤貨前往超市,消費行為趨于碎片化,有大件商品可能囤貨需求時,人們會選擇網購。
在這種配景下,不想“被徹底打敗”的傳統大賣場們開始尋找新時機。順應消費習慣的轉變,全渠道O2O成為這些企業在中國下一個階段的成長動能。隨之而來的拓展電商渠道、機關便利店、重整產物線和供給鏈等計策,都在差遣曾經以大賣場為主業的零售商向著全渠道O2O偏向成長。
近幾年,當這些傳統巨頭都擎起電商轉型大旗之時,畢竟在用哪些招數重獲新生呢?
第一招:“抱大腿”共建O2O平臺
買通線上線下最根基的做法即是為消費者提供線上購物的互聯網平臺。與早期傳統渠道商自建電商(典范案例蘇寧國美)差異,此刻大都大賣場都選擇與成熟的電商平臺相助。
從2011年染指1號店起,沃爾瑪就與樂成的綜合電商平臺相助,顯示出了在大陸市場摸索零售全渠道的野心。假如說上一次與1號店的相助照舊沃爾瑪為主角、1號店為副角,那么2016年沃爾瑪與京東的相助則完全將腳色掉了個兒。
2016年6月,沃爾瑪出讓1號店全部股權得到京東約5%的股份。10月6日,沃爾瑪增持京東股權至10.8%,得到京東董事會的一個調查員席位。10月20日,沃爾瑪與京東的相助落地:沃爾瑪山姆會員商店、沃爾瑪國際官方旗艦店正式在京東上線,配送全面接入京東自營物流。
由此,京東+沃爾瑪與阿里+蘇寧的競爭名堂已現雛形
與之雷同,組團登上這場電商零售殽雜擂臺的例子包羅:麥德龍牽手天貓,并被其高層視為“將來20年的新動能”;國美在線與大潤發所開辦的飛牛網相助,作為又一勢力插手“貓狗大戰”;尚有2016年7月進軍O2O的新美大華潤團體軍,華潤旗下的華潤萬家、蘇果超市、樂購等上萬家門店都將“搬入”美團外賣。
這些相助的背后,一方面,是傳統零售渠道獨自建樹電商平臺陷入瓶頸。譬喻,上海本土超市聯華在2013年就推出了“聯華易購”,試圖成長線上業務。但由于自建平臺投入龐大且電商競爭慢慢泛起阿里、京東兩家獨大的形態,在2015年 11月 30日,這個業務黯然退場。今朝,還僵持單打獨斗自建平臺的傳統巨頭也只剩家樂福。
2015年6月,家樂福在上海啟動O2O業務,當年年尾上線“網上商城APP”,家樂福還得到了“上海自貿區外商投資策劃增值電信業務”牌照,答允第三方商戶入駐家樂福電商平臺。之后,家樂福將電商處事連續包圍北京、成都、昆明、無錫和蘇州。家樂福中國區總裁唐嘉年曾明晰暗示,家樂福電商會繼承擴張,最終實現“家樂福在那邊,那邊就有家樂福電商”。
但是,標語雖響,功效卻遠沒有看起來那么優美。按照家樂福宣布的2016財年三季度財報,在整體國際市場中,亞洲表示較差,銷售額下降5%,個中中國市場更是下降7.8%,全渠道轉型還未收效益。
線上與線下的遍及相助在另一方面也來自電商平臺自己的需求。有零售商暗示,電商平臺從未像此刻一樣,美國云服務器 韓國vps云主機,表示出對線下渠道的渴求之意。當年電商平臺之所以可以或許強勢崛起是因為線下零售環節做的不足好,但此刻電商平臺對用戶的挖掘已經進入瓶頸了,假如想繼承成長,必需借助線下零售的地面優勢。
第二招:賣紛歧樣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