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工業經濟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成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內容。而工業互聯網是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石和關鍵支撐,為其提供具體實現方式和推進抓手。工業互聯網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而業內也早已紛紛助力其發展。
發展工業互聯網助推我國實現產業高端化發展
為何業界要加快發展工業互聯網?整體來看,我國制造業長期處于產業價值鏈的中低端,低端產能過剩與高端產品有效供給不足并存。而加快工業互聯網應用推廣,將有助于推動工業生產制造服務體系的智能化升級、產業鏈延伸和價值鏈拓展,進而帶動產業向高端邁進。工業互聯網正不斷推動形成全新的生產制造和服務體系,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效率,充分發揮制造裝備、工藝和材料的潛能,提高企業生產效率,創造差異化的產品并提供增值服務。
工信部信息化和軟件服務業司巡視員、數字中國聯合會常務理事李穎指出,我國制造業門類齊全、體系完善,具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的全部工業門類。同時,我國已建成全球最完善的光纖和4G網絡,這為云計算、大數據、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打下堅實基礎。李穎稱,目前,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已聚集超過1000家企業和科研機構,同時,工信部正在跟大學合作,設立工業互聯網方面的相關專業,為工業互聯網發展培養專業人才。
種種優勢推動我國工業互聯網正從概念倡導進入實踐深耕階段,形成戰略引領、規劃指導、政策支持、技術創新和產業推進良性互動的良好局面。
但同時,我國工業互聯網發展還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和瓶頸。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總工程師、工業互聯網產業聯盟秘書長余曉暉分析稱,一是產業發展基礎薄弱。企業原始創新能力較弱;制造企業數字化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突出,多數企業缺乏網絡化、智能化演進的基礎能力;工業網絡標準眾多、互通性差;工廠外網絡還難以滿足工業生產高安全、高實時和高可靠的要求。二是企業引領能力不強。業界缺乏具備綜合解決方案和全領域覆蓋能力的龍頭企業,企業長遠布局能力較弱,現有產品和解決方案與工業轉型升級要求仍存在較大差距。三是資金和人才保障不足。國際領先企業在工業互聯網的投入達到數十億美元,我國企業投入水平差距很大。同時,兼具工業經驗和軟件開發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極度缺乏,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滯后于工業互聯網總體進展。四是安全風險挑戰嚴峻。互聯網外部威脅與工業生產安全內部安全問題相互交織,安全風險急劇擴張。在安全風險感知預判、防護控制和安全事件溯源處置方面的技術儲備和應對能力不足,安全產業基礎也較為薄弱。
企業助推工業互聯網發展
面對這些瓶頸,突破成為關鍵。工信部不斷推動我國工業互聯網由理念倡導加速走向落地深耕,自2017年11月,國務院印發《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以來,從中央到地方相繼出臺不少政策措施,包括工信部出臺了三年行動計劃,全國20多個省份發布了相關政策文件。同時,多種有效建議不斷涌現,比如要持續增強網絡、平臺和安全三大體系供給能力,深化工業互聯網融合應用,加快工業互聯網跨界人才培養,協同各方加大工業互聯網投入等。
其中,平臺是工業互聯網的核心,平臺建設可謂重中之重,已有眾多企業加入平臺建設。此前,IDC對市場上種類繁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廠商進行了研究與篩選。按照企業特性劃分,目前市場上工業互聯網廠商大概有6種模式,如圖所示。
一是ICT基礎架構模式。以華為、IBM、浪潮為代表的ICT廠商,在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中充當著云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的角色,提供連接、計算、存儲等底層技術支持,提供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的基礎性和通用型服務。二是資產連接管理與服務模式。以海爾、徐工、三一為代表的傳統電子/裝備制造企業,在工業現場有大量生產設備和工業系統。大量的工業裝備的接入為其提供了海量工業大數據。三是云平臺與數據分析模式。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將其在互聯網時代對大數據、云計算等核心技術的應用衍生到了工業領域,主要選擇提供云平臺等方式,將互聯網技術和經驗開放給制造企業。四是軟件與數字孿生模式。軟件企業有較強的軟件開發能力,多數企業均打造了云架構的新型產品體系,從PaaS和SaaS層發力,服務器租用 免備案服務器,與底層硬件伙伴合作,打通生產現場人、物、設備與信息系統。軟件企業通過布局工業互聯網平臺,全面獲取生產現場數據和遠程設備運行數據,并將這些數據與軟件結合,提供更精準的決策支持。五是軟硬融合賦能模式。以富士康為典型,工業富聯開發了專業云,如精密工具云、CNC加工云、家電云、健康云等。六是系統整合與集成模式。以和利時、美云智數為代表,其積累了大量的工業數據,能系統整合OT和IT數據,并向上層傳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