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五福”、搶紅包、曬視頻……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互聯網上年味甚濃。疫情之下,眾多互聯網平臺與應用為“就地過年”的人們提供了歡度春節的新方式。
互聯網與中國人的關系日益密切。近日,虛擬主機,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下稱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9.89億,占全球網民人數的1/5,距離10億網民大關僅有“一步之遙”。與此同時,中國互聯網普及率已達70.4%,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即將到來的10億網民意味著什么?隨著“門檻”的臨近,中國互聯網迎來了更強勁的發展動能和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形成全球最大網民群體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89億,較2020年3月增長8540萬。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9.86億,較2020年3月增長8885萬。
放在更長遠的時間來看,“十三五”5年間,得益于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的全面推進,中國網民規模實現平穩較快增長。從2015年12月到2020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增長3.01億。隨著互聯網普及和應用水平的持續提升,更多人民群眾得以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全球最大網民群體逐步形成。
CNNIC副主任張曉表示,我國網民人口紅利呈現“從城到鄉”“從東到西”的“板塊漂移”特征。
一方面,城鄉之間的數字鴻溝進一步縮小。近年來,中國持續深入推進數字鄉村戰略,農村網民規模和網絡普及率顯著提高。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城鎮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79.8%,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55.9%——城鄉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相差23.9%,2017年以來首次縮小到30%以內。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網民增長較快,網民規模較2016年增長40%,增速較東部地區高12.4個百分點。
報告指出,近年來網絡扶貧的縱深發展,帶動了邊遠貧困地區非網民加速轉化。除了打通貧困地區通信的“最后一公里”外,電子商務、在線教育、遠程醫療、基礎金融服務的覆蓋增強了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激發了貧困群眾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
在網民年齡的構成上,一頭一尾的“00后”和“銀發族”構成互聯網時代的多元“數字族群”,網民增長的主體從青年群體向未成年和老年群體轉化的趨勢日趨明顯。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已有近2.6億50歲以上的“銀發網民”、1.6億20歲以下的年輕網民。在新增網民中,20歲以下和60歲以上網民占比也有顯著提高。
作為第一代網絡“原住民”,“00后”網民規模的擴大自不必言。而老年網民群體的增長,則得益于互聯網應用的“適老化”趨勢。
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向進一步方便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如今,互聯網的創新應用正在逐步改變老年人的生活,讓“銀發網民”同樣可以享受“智慧時代”的便利。
前沿技術不斷取得突破
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兼華信研究院院長劉九如認為,“十三五”期間,我國新基建加快推進,為互聯網產業快速發展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更廣泛應用打下堅實基礎。
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已建成5G基站71.8萬個,推動共建共享5G基站33萬個,連接終端超過1.8億個,建成全球最大的5G網絡;培育形成100余個具有一定行業、區域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連接工業設備4000萬臺(套),產業規模達3萬億元;空天網絡設施加快建設,提前半年全面完成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星座部署,基于北斗的導航服務被電子商務、移動智能終端制造、位置服務等領域廣泛應用。
2020年,中國在量子科技、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應用成果豐碩,釋放產業發展動能。
報告指出,隨著量子科技成為信息通信技術演進和產業升級的關注焦點,我國在政策布局、技術發展和產業應用方面均取得顯著進展;在區塊鏈領域,2020年全國已建成40個區塊鏈產業園區,區塊鏈相關企業數達64996家,2020年上半年區塊鏈產業市場規模17.15億元,同比增長246.5%;在大數據領域,2020年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突破萬億元,達到了10100億元,同比增長26.3%;在人工智能領域,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正加速在各行業深度融合和落地應用,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從數字化、網絡化向智能化加速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