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IT系統已成為人類社會正常運轉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遠的未來,智能制造,5G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將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引擎,人類社會將面臨前所未有的全面徹底的數字化浪潮。IT基礎設施作為IT系統運行的平臺和載體,是實現數字化的基石。在這場數字化浪潮中,企業必須積極擁抱云計算技術,采用符合技術發展趨勢、面向未來的IT基礎構架,才能在未來的競爭中贏得先機。
云計算歷經十余年發展的趨勢判斷
云計算技術自2006年AWS推出第一個公有云服務S3開始,發展到2019年的今天,一些格局和趨勢開始逐步清晰:
首先,私有云依然是大中型企業以及一些細分行業,例如政務、金融、醫療、教育、能源和制造等的首選IT基礎設施。隨著各大公有云廠商陸續推出其公有云在政企客戶私有化部署的擴展方案,例如AWS Outposts、Azure Stack,Google Anthos,以及國內阿里云、騰訊云等的私有云/專有云部署方案,“私有云是否會隨著公有云的發展逐步消亡”的命題已被公有云廠商自己否定。事實證明,私有云將長期持續存在,將和公有云共生,成為企業IT基礎設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其次,公有云持續迅猛發展,逐步成為企業IT基礎設施的主要提供者。2018年Q3云硬件支出占IT總收入的50.9%。2018年中國私有云基礎架構支出38.0億美元,公有云基礎架構支出達到82億美元(來源:IDC)。因此,公有云已經成為IT基礎設施的最主要提供者。尤其對于中小企業而言,其IT基礎設施可能完全構建在公有云之上。同時,一些處于技術領先行業的大型企業,例如互聯網,金融,制造等,也已經開始使用公有云,探索結合公有云和私有云優勢的混合云架構。
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趨勢
是Kubernetes已成為容器編排的事實標準,逐步成為云原生時代應用部署和運行的標準環境。
隨著Kubernetes對存儲、網絡支持的逐步完善,不僅無狀態服務可以在Kubernetes上部署運行,有狀態的數據存儲服務也可以在Kubernetes上運行。
同時,基于Kubernetes之上已經發展出了一個繁榮并且強大的開源軟件生態和完整的工具鏈,例如Helm實現軟件套件的自動部署,Operator實現軟件的自動化運維,lstio提供微服務RPC通信治理架構,Knative提供Serverless的運行框架等等。
可以預見,Kubernetes將成為未來分布式應用的標準運行時環境,成為分布式應用時代的“Linux”。Kubernetes之上將構建出一個完全由開源軟件主導的軟件生態,不僅僅包含應用軟件,還包含各種PaaS中間件,例如消息中間件,各類開源數據庫,開發框架,AI訓練框架等,真正實現"開源統治世界"的愿景。
正是基于這個趨勢判斷,各大公有云廠商都相繼推出了自己的Kubernetes解決方案,允許原生Kubernetes在自己的云平臺上更高效運行。
企業未來IT基礎設施的確定和不確定
基于這些事實和趨勢,我們可以想象未來的企業IT基礎設施將是這樣:
混合云架構是企業的最佳選擇
將來企業的IT基礎設施方案,公有云和私有云不再是二選一的選項,而是一個完整的IT基礎設施的兩個必然組成部分。一方面,企業可能會有自己的私有云,但也存在一些完全運行在公有云的企業。另一方面,企業必然會使用公有云,其購買的公有云資源將成為其私有IT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Kubernetes將會成為企業云原生應用的標準運行環境
就像企業今天企業應用都運行在Linux中一樣,將來的企業服務將云原生化,分布化,運行在Kubernetes中。企業將會有若干Kubernetes集群,運行著不同的應用,分布在不同的基礎設施之上,有的運行在本地IDC,有的運行在私有云,有的運行在公有云。
以上兩點是公認比較確定的論斷,但是還有其他很多問題目前沒有確定性的結論,例如:
雖然公有云是企業必然的選擇,但是企業會在使用多個公有云還是單一公有云進行抉擇
采用多公有云方案的原因很多,收益也顯而易見,例如避免供應商鎖定,提高議價的能力,獲得更豐富的功能特性和地域選擇等。但同時,使用多個公有云資源的統一管理難度大,云間服務切換和遷移成本較高的問題則阻礙了用戶選擇多個公有云。
雖然云計算技術發展了十多年,但是依然有很大比例的企業的本地IT基礎設施并未云化,既沒有通過私有云管理,甚至都沒有采用虛擬化技術
雖然未來的云原生應用將運行在Kubernetes的容器環境中,但是企業還有很多未容器化的傳統應用。而且,實事求是地講,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講,也許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依然是以非云原生的傳統應用為主。因此,企業未來的IT基礎設施并不能簡單地假設為全部都歸一化地運行Kubernetes,域名購買,而是應該給這些傳統應用提供運行所需的虛擬機或者裸機環境。這類企業云轉型過程中是否還是需要經過私有云-混合云-多云的漫長路徑,再部署一套私有云實現本地IT基礎設施的云化?
一方面,隨著業務發展和行業驅動,企業對IT基礎設施的要求,無論是規模、效率還是穩定性都將越來越苛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