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場容器的撕B戰開始說起
從2016年7月底開始,GoogleKubernetes布道師 Kelsey Hightower 和Docker的CTO Solomon Hykes在Twitter上產生了一場撕B大戰,主題是不是需要用RunC或其他容器來代替Docker引擎以及OCI的意義。
首先是Google的Kelsey挑事,說:
“許多平臺都可以跑Docker鏡像,已經不再需要Docker Daemon了。哪個會樂成呢?”
Docker CTO Solomon頓時接招:
“其他平臺跑Docker鏡像是假的,個中只有90%能正常事情,其余10%則隨時大概會出問題。并且Docker還在演進中。”“所以嘛,聲稱“可以跑Docker鏡像”的都是在撒謊。”
Kelsey Hightower反諷:
“好吧,那我們就沒須要再提支持Docker了。我們實際支持的只是Docker的容器名目”,
“Docker擁有建設和分發鏡像的最佳事情流,而運行時,照舊留給它的競爭者們吧。”
所羅門繼承強調Docker的不兼容性:
“這些都是不完整的、不兼容的支持”
“他們也并不支持鏡像名目,鏡像的許多信息城市丟失”
厥后,所羅門急眼了,說
“OCI就是個偽尺度”
此言一出,驚詫四方,因為OCI有50多家廠商參加,并且Docker照舊重要孝敬者,
有說“尺度不是一小我私家可以抉擇對錯的”,
有反諷的 “我相信工程師們樂于聽到他們首創人說他們做的事情是贗品”
K8s的老大Tim Hockin直接就說“不爽你就走,不要冒充參加”
所羅門不得不改口說“OCI尺度的初志是好的,只惋惜擴展太早,我不認同就得走?”
有人隨即辯駁“只有你一小我私家說擴展的太早,這是明明的好處投射”
所羅門還嘴硬“就因為我是獨一的不認同者,那我就必需分開?”
Kelsey隨后則直點主題,“有兩個問題在臺面上,一是容器需不需要尺度化,二是需不需要由Docker來率領這個尺度化的事情?”。
Kelsey再以冷笑的口氣自問自答“假如是Docker來答復這些問題,對第一個必定是說不,那爽性對第二個問題也同樣說不吧,這可不是對和錯的問題”
因為事關OCI,Docker此刻這么藐視RunC,OCI不得點出Docker你也是參加者就別鬧了, “Docker參加在OCI運行時和鏡像類型,也參加了每周的開拓集會會議”。
Kelsey乘勝追擊,代表業界吐了個槽,“我一直相信Docker會給容器帶來許多,可是我真的擔憂一小我私家想節制的太多”。Docker公司的節制欲早成為人們的吐槽點,什么都想做,把整個生態圈其他的參加者逼到墻角去了。
看業界大佬撕B,感受和咋人民群眾撕B沒太大不同。所羅門的撕B能力明明略遜一籌,有點像祥林嫂重復說“其他容器就是和Docker不兼容,包羅RunC”,可是沒說出個那邊不兼容的道道。
1 容器撕B之爭回響了容器生態面對的問題
我們來總結這次著名的撕B事件的來龍去脈,這會成為容器界一個要害的汗青轉折事件。容器之爭始實際上是很早之前就發源于Docker生態面對的問題
1.1 Docker商標的注冊圍剿了容器生態圈
從外貌上看,是容器尺度之爭,其實,回響的是赤裸裸的好處問題。Docker從容器開始,在得到社區的熱烈響應之后,就進入了圈地進程,并且第一招圈地就很是兇悍,把公司從dotCloud更名為Docker,然后注冊Docker商標,商標意味著當其他公司利用未經Docker社區許可的補丁、代碼或軟件包的時候時大概面對法令責任。這種環境下,一個公司大概因為補丁尚未顛末Docker公司許可,抑或尚未被歸并到項目中,而不能為客戶提供技能支持。
這不可是法務上的圈地,對付許多回收Docker名字的,Docker公司給以了實際動作---口頭告誡(誰叫Docker是人家注冊的名字呢,就比如weibo.com就是微博),包羅你建一個群名不加修飾限定的叫Docker,或是你要寫本書,不加修飾的叫DockerXXX,都容易受到Docker的告誡。從法務上看這確實也屬于侵權,就看Docker要不要告你。
其效果就是第三方Docker生態廠商被迫忍受Docker公司任何對該開源項目作出的抉擇,在問題呈現的時候期待Docker公司的補丁。最好的功效與Docker告竣某種協議,由Docker公司來擔保提供不變的刊行版本。那Docker的生態公司就淪為Docker公司的署理商了。
1.2 Docker挾容器引擎優勢進入容器集群打點,擠壓了容器生態圈的其他廠商保留空間
假如只是口頭撕B,那吃瓜群眾看看熱鬧就可以了,事實上這涉及到龐大的好處和整體生態情況的分歧,也涉及到Docker用戶的后續選擇。
在Docker得到遍及存眷今后,就操作Docker容器的遍及性優勢來擠壓生態圈其他同伴的保留空間。直接把Swarm內置在Docker中。和當年的Microsoft通過Windows綁縛IE來沖擊NetScape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