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統計學家C.R.勞《統計與真理》中提到:在理性的基礎上,一切判斷都是數據。對計算的一知半解往往造成不必要的上當受騙,對計算的一概排斥常常造成不必要的愚昧無知。
在今天,萬事萬物都在被納入云計算的范疇之中。所有企業都在成為云計算的信仰者。
5月6日,全球權威咨詢機構IDC正式發布了《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8下半年)跟蹤》報告。
這份報告清晰顯示,中國云計算市場已經形成了“新三極”格局——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云廠商,中國電信為代表的電信運營商以及AWS為代表的外資廠商。
在“新三極”之中,后發廠商與先發廠商之間的差距正在逐漸縮小。我在《百度云“竹變”》一文所提到的“竹變”現象正在成真。
當然,竹子也分品種,在市場早期大家高度差異不大,成長速度都很快,但最終的天花板差距是非常大的。
巨龍竹最高能夠長到45米,常見的毛竹最高能夠長到20多米,紫竹一般卻只能長到3米。
云計算“新三極”之中,哪些廠商有潛力成為巨龍竹,還得看企業自身造詣。
百度智能云亮眼,云市場“新三極”成型
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18下半年)跟蹤》報告顯示:2018下半年中國公有云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超40億美元。從市場份額來看,阿里云依舊位居首位,百度智能云和騰訊云都出現了大幅增長。
IDC特別提到,2018年百度、浪潮等廠商得力于其強大的研發和生態實力,實現了高達市場平均水平2-8倍的迅猛增長。
可以說,云計算的“竹林”正在集體萌芽。
再仔細去看這片“竹林”就會發現,其中百度表現非常亮眼,它的萌芽速度遠遠超過了其他企業,坐穩了互聯網云廠商第三的位置。
2018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從IaaS+PaaS整體市場份額來看,前五名的云服務商分別為阿里云、騰訊云、中國電信、亞馬遜AWS和百度智能云,其中百度智能云首次躋身前五,營收同比增速超過3倍。
在PaaS層面,百度智能云營收同比增速超過410%,在所有廠商中增長最快。市場份額下半年位列第五,其中在Q4排名第四,坐穩國內云服務商第一陣營。
要知道,在2018年上半年這個榜單之中百度智能云還沒有冒頭。也就是說,百度智能云的市場地位以每一個季度提升一個座次的速度在向前發展。
2019年的百度云智峰會上,百度副總裁,百度智能云總經理尹世明就曾表示,百度智能云是國內單季營收突破10億元用時最短的企業。
可以發現,中國云計算市場已經形成了“新三極”——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云廠商,中國電信為代表的電信運營商以及AWS為代表的外資廠商。
我們可以看看一看“新三極”的各自優勢。
BAT為代表的互聯網云廠商,它們天然就是云服務的提供者和推廣者。
我一直認為,互聯網企業和電信運營商做云計算的思路和動力是不一樣的——兩種不同的風格也被視為是“云”和“端”的戰爭。不過,互聯網云廠商在云的建設上并不落伍,甚至已超出電信運營商和國際巨頭。
中國電信代表的電信運營商,擁有軟硬件的集成能力,還具備本地化服務能力。
電信運營商是云服務市場不可忽視的戰力,云服務是ToB業務,天然適合電信運營商。
運營商企業具有長期服務企業和政府信息化的經驗,而且集約化統領電信全網包括IDC、CDN等在內的云服務資源。不但擁有軟硬件的集成能力,還具備本地化的服務能力,能夠為客戶提供面對面的服務。
AWS為代表的外資廠商,他們在幫助中國企業出海,掃除全球化部署的障礙。
在國內市場一片紅海下,國內企業紛紛在抓住“一帶一路”戰略帶來的新機遇,尋找“出海”之路。在法規遵從、全球化部署等種種障礙下,“出海”之路面臨更加復雜的背景。AWS為代表的外資廠商在這方面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坦率來說,外資廠商未來的市場份額只會越來越低。事實上,中國企業出海這部分云業務也不會算在中國公有云市場份額之內。
也就是說,在中國市場,云計算最激烈的戰場只有兩派,一派是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一派是中國電信為代表的電信運營商。
BAT和運營商之戰,互聯網云廠商或為主導
BAT有BAT的優勢,運營商有運營商的長項。至少從目前IDC的數據之中,我們可以看到百度等互聯網云廠商是如何在混戰局面中以其獨特優勢出線的。
1、歷史包袱小“上云”是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