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acle這個曾經能夠挾制幾乎全世界所有互聯網公司的數據庫市場壟斷者,在云計算時代卻轉身艱難,陷入裁員求生的狀態。曾經不可一世的巨頭Oracle,為什么如今會遭遇困境?它能轉型成功嗎?
Oracle是世界上最大的數據庫軟件公司,也是全球僅次于微軟的第二大軟件公司,公司向遍及145個國家的用戶提供數據庫、工具和應用軟件以及相關的咨詢、培訓和支持服務。
然而,這樣一個超級巨頭,如今卻淪落到要通過在全球裁員來求生。5月7日,Oracle宣布裁撤中國區包括深圳、北京、上海、蘇州、南京等地的研發中心約1600名工程師,首批確認裁員約900人,其中超過500人來自北京研發中心。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技術團隊,尤其是參與產品開發的團隊和專注于軟件開發、數據科學和工程技術的團隊。
這次裁員并非偶然為之。近兩年Oracle一直都在進行不同程度的業務調整、重組,轉型求生已經成了這家老牌科技公司的關鍵命題。早在2017年初,其中國北京研發中心就曾大面積裁員。2018年底,其中國區研發中心關閉了校園和社會兩條招聘通道。
而在今年3月,有美國媒體爆出Oracle正在大規模裁員,其中墨西哥有50人,新罕布什爾州有50人,印度100人,硅谷至少有100人,稱其將在全球范圍裁員約14000人。變化之大,不禁令人唏噓。
1. 曾經如日中天
Oracle 數據庫開始是程序員拉里·埃里森在 1973 年為 Ampex 公司當時的客戶美國中央情報局(CIA)設計的。
1976年,IBM的研究人員發表了一篇有關“關系數據庫”的論文,但是IBM當時犯了個“一般公司都會犯的錯”,為了避免影響當家數據庫產品IMS的銷售,這篇論文被束之高閣,沒有據此開發關系數據庫產品。這可謂是世界企業經營史上最嚴重的錯誤之一,價值上千億美元。
因為數據庫是靜態的,無法交互工作,在當時應該算是一個空白市場,看到了這一市場潛力的拉里·埃里森于1977年6月和兩位伙伴合伙,出資2000美元成立了一家軟件公司,開發通用商用數據庫系統Oracle,名字借用之前給CIA做過的項目。客戶利用這種程序可以管理他們的供應商名單和帳戶等數據。
1979年,公司遷往硅谷,更名為Relational Software,Inc(簡稱RSI)。RSI公司在1979年夏季發布了可用于DEC公司的PDP-11計算機上的商用Oracle產品,整合了比較完整的包括子查詢、連接及其他特性的SQL實現。
美國中央情報局想買一套這樣的軟件,但在咨詢了IBM之后發現沒有可用的商用產品,他們聯系了RSI并成了他們的第一個客戶。后來,最早提出“關系數據庫”概念的IBM公司采用了RSI數據庫,于是1982年RSI公司更名為Oracle Systems Corporation。
1986年3月,Oracle公司股票上市,一天以后,微軟公司股票上市,之后二者之間展開曠日持久的競爭。
由于連續12年銷售額每年翻一番,到了1988年,Oracle年營收已超1億美元,成了全球第4大軟件巨頭,被媒體稱為最佳和利潤最高的公司之一,其創始人兼CEO埃里森也因此成了硅谷首富。
1990年,Oracle大舉擴張全球業務,但是當年業績首次發生虧損,市值急跌80%。為應對危機,埃里森首次安排資深管理人員參與經營。1992年,旗艦產品Oracle 7的面世讓公司發展重新步上正常軌道,公司年收入達到11.79億美元。
1995年,Oracle Systems Corporation更名為Oracle Corporation。這一時期,盡管微軟公司大力推銷價格低廉得多的SQL Server數據庫,但Oracle的數據庫軟件業務還是蒸蒸日上,1997年銷售額達到了57億美元。
到2000年2月,兩家公司競爭呈膠著狀態,Oracle似乎很快就會取代微軟,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軟件公司,持有公司1/4股份的埃里森也要取代比爾·蓋茨,成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然而,當時的實際情況是數據庫業務正在飽和,Oracle已經很難繼續保持30%的年增長率,新的對手Siebel、PeopleSoft和SAP公司陸續出現。
Oracle意圖通過拓寬產品線和提升經營效率來吸引用戶,獲取豐厚利潤。于是,不斷收購之下,Oracle在企業應用軟件業務上取得了主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