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備受關注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第四次會議審查。規劃綱要草案要共19篇、65章,作為指導今后5年及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綱領性文件,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新發展格局的“三新”主線貫穿全文,鮮明彰顯高質量發展的主題。
在歷史交匯的關鍵點上,此次規劃覆蓋的時間更長,視野更加深遠、廣闊。其中,創新驅動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規劃綱要草案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
數字中國建設被提到新高度,云計算是重點產業之一
令人關注的是,規劃綱要草案將“加快數字發展 建設數字中國”作為獨立篇章,彰顯了推進網絡強國建設的決心。并提出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數字經濟重點產業,以及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能制造等十大數字應用場景。
具體到云計算產業,規劃綱要草案指出,“加快云操作系統迭代升級,推動超大規模分布式存儲、彈性計算、數據虛擬隔離等技術創新,提高云安全水平。以混合云為重點培育行業解決方案、系統集成、運維管理等云服務產業”。這充分體現了國際前沿的最新脈動,也為中國云計算產業指明了發展方向。
云計算是打造中國數字經濟新優勢的重要產業。通過充分發揮云計算海量數據、人工智能和豐富應用場景等優勢,能夠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
云計算迎來黃金十年,國內云服務商誰將勝出?
相比美國,中國云計算起步較晚,目前處于快速增長階段。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披露的數據顯示,2017-2019年期間,我國云計算行業的市場規模增速均在30%以上,呈高速增長態勢,并預計2023年市場規模將接近4000億元。而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打造2023年有望超過3500億美元。《云計算發展白皮書(2020年)》表示,云計算仍將迎來下一個黃金十年,進入普惠發展期。
國際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的《中國公有云服務市場(2020第三季度)跟蹤》報告顯示,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天翼云和AWS 在IaaS+PaaS市場總體占據76.3%的市場份額。金山云、浪潮云、UCloud、移動云等在同期表現出了強勁的增長。此外,紫光云、中國電科云、中國電子云等生力軍紛紛加入政企云計算市場。再加上原有私有云建設市場上的新華三、浪潮、曙光、VMware以及大批開源軟件服務商等,中國云計算市場稱得上百花齊放,也意味著競爭將更加激烈。下個十年、十五年,誰將更能享受發展紅利,最終脫穎而出呢?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人領跑有人掉隊
“BAT”御三家曾被認為是中國最適合做云計算的公司,但由于戰略布局方面的原因。傳統的三大互聯網企業巨頭,在云計算發展上腳步并不一致。
早在2008年,馬云在阿里B2B高管會上第一次提出搞云計算,阿里有了起跑優勢。2009年春天,阿里的工程師們寫出了阿里云計算操作系統的第一行代碼。而且阿里在戰略持續上也足夠堅定,阿里云業務在集團的地位不斷提升。
在攻占市場的策略上,阿里云除了技術方面的投入,還有“致敬”亞馬遜AWS,那就是降價策略。據《財經》雜志報道,自2014年起,阿里云每年至少降價10次,年降幅達30%,每次降價都促使其他云服務商被迫跟進。2016年10月,阿里云下調核心云產品價格,最高降幅達50%。
由于價格戰,阿里云虧損了好久。直到2020年第四季度,阿里云才“翻身”——這也是阿里云歷史首次季度盈利。
再看騰訊和百度,直到2016年,才開始重視云計算市場。2016年7月,香港服務器租用,馬化騰出席騰訊“云+未來”峰會,并明確表示,“互聯網+基礎設施的第一要素,就是云”。當時掌舵騰訊云的湯道生表示,云業務是騰訊必須拿下的陣地。